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唐立梅

日期:2023-11-28 15:37        来源:科技日报

“一起在台上的都是院士专家,大家都很杰出。”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唐立梅谦虚地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作为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唐立梅曾随“蛟龙”号深潜大洋,也曾搭乘“雪龙”号探索南极,是我国首位兼具大洋深潜与南极科考经历的女科学家。同时,她还承担起科普推广人角色,以亲身探险经历,激励着广大女性和青少年。

“一起在台上的都是院士专家,大家都很杰出。”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唐立梅谦虚地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作为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唐立梅曾随“蛟龙”号深潜大洋,也曾搭乘“雪龙”号探索南极,是我国首位兼具大洋深潜与南极科考经历的女科学家。同时,她还承担起科普推广人角色,以亲身探险经历,激励着广大女性和青少年。

唐立梅曾经梦想成为一名教师。本科、硕士、博士一路读下来,最终成为一名地质学家。

地质科研的艰苦生活没有击退唐立梅探索海洋的决心,她觉得这些事情不过是“小事一桩”。在海底看到完全不同的风景时,在极地见到孤独坚守的科研人员时,唐立梅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她的研究方向是“海洋地质学”,主要研究被海水覆盖的地球岩石圈及其与水圈、生物圈等地球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她早已对幽深的海底心驰神往,坐在实验室里,她会想象多金属结核静静躺在海底,枕着柔软的沉积物,千百万年来默默生长的样子。

2013年9月7日,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第72次下潜任务中,唐立梅得偿所愿。

她是幸运的,因为能在工作中不断发现美。下潜过程中,她看到发光生物有的像萤火虫,在舷窗前萦绕;有的组成一大串,如雪树银花般晶莹;有的聚在一起又突然散开,像夜空中绽放的焰火……在超过2770米深的海底,她看到茫茫一片的白色沉积物和黑色结壳,被那无法言说的情景所震撼。

这次任务,她带回了8升近底水样、11块岩石、2管沉积物,以及冷水珊瑚、海葵、海胆等11种生物样品。科研人员通过研究这些样品取得了大量成果。

2017年11月,唐立梅登上“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成为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的一员。科考队登陆恩格斯堡岛后,唐立梅申请到2天野外考察时间。她和同事顺着事先规划的采样点,一脚一个雪坑地行进。沉睡千万年的石块在她眼里比珠宝还珍贵;一处处平时难遇的地质现象让她激动不已。考察完成,她带回20多块样品,并在此后各项研究中物尽其用。

除了科研与探险,唐立梅在科普工作中找回了教师梦想以及更多的美。

自从随“蛟龙”深潜归来,她收到了许多科普活动的邀约。她的第一次科普讲座,是在杭州一所外来务工子弟小学。

那次她讲得有些紧张,孩子们年龄小也听不太懂。“但我看到孩子们眼里都发着光。”她说。这种美同样让她震撼:“我知道,这是我真正的信仰了。”

此后近十年间,唐立梅参加的科普活动数不胜数。她喜欢孩子们专注的眼神、会心的笑容,以及互动交流时的热情洋溢。很多次她结束报告离场时,孩子们踊跃起身,争相与她击掌,这让她大为感动,成就感满满。

除了作报告,她的科普形式多样,参加节目、出席活动、发表文章、视频授课……她频频登上荧屏和报刊杂志,用自己的影响力把科学知识和精神力量传递给更多人。

最近她正在“闭关”写一本大国重器系列的科普书。这是她第一次写书,有些吃力,但乐在其中。“这是我心之所向,不会觉得累。”她说。

在旁人看来,唐立梅似乎永远都在准备着下一次的出发,谈到自己热爱的事业时,她总是能释放出很高的能量。她和她所深爱的大海一样,看似温柔平和的表面下,有着一颗果敢坚毅的心。

与辛勤工作相随的,是纷至沓来的各种荣誉,对此唐立梅很平静。“这些荣誉背后,是国家的强大、时代的进步。”她说,“我身上只是反射了一点时代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