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托故事】青托人才:宿杨帅

日期:2022-03-25 14:16        来源:宿杨帅

Image title

宿杨帅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研究员、哈佛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针灸抗炎效应的神经-免疫机制
针灸对胃肠道功能的调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培植人才成长沃土,激发人才创造活力。2018年,我们有幸入选中国科协第四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是荣誉,更是责任。如今,作为一名从事针灸研究7年的科研工作者,体会过科研探索的艰辛和迷茫,也品尝过研究成果的欢欣和鼓舞。回首这段科研历程,青托项目给予我的不仅仅是科研经费的支持,它帮我搭建了与针灸行业专家们深入交流的平台,带我领略了针灸行业外青年科技人才的研究风采,使我更加坚定了针灸科研的信仰!

一、践行科学家精神,踏踏实实做好科研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无疑是神圣的,是伟大的。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的一名普通青年研究人员,我深知自己肩负着“针灸科研国家队”的重任与使命。这种责任感使我在科研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不忘初心,本着实事求是和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实验中的每一个细节。与此同时,积极探索科技前沿,掌握国际研究动态,使自己的科研工作走在世界针灸研究的前列。近年来,我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了“针灸抗炎效应”的系列研究,相关成果先后在2020年和2021年发表于国际顶刊Neuron和Nature杂志。这是针灸基础研究成果第一次登上“CNS”正刊,这项工作得到了生命科学前沿的赞同,向世界证实了针灸不仅仅有传统中医学的经典理论支撑,更蕴藏着生命科学的客观机理,针灸在21世纪的人类健康领域大有可为!

Image title

二、中流砥柱,勇于担当

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肩负起科研平台和科研队伍的建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哈佛医学院访学归国后,我积极分享所学到的先进技术方法,一方面,在所在单位和科室内搭建膜片钳电生理记录平台、光遗传和钙信号成像平台,服务各科室科研人员更高质量地完成研究任务;另一方面,作为经络研究中心的科研小组负责人,合理配置人员,统筹规划课题研究方向,并协助指导多名研究生和博士生完成毕业实验研究。此外,积极投身针灸学科的发展与建设,参与《中国针灸学学科史》的撰写,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针灸基础科研工作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成果,对学科发展动向和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把握。

Image title

三、抗击疫情,人人有责

2020年2-3月份,在全国新冠肺炎疫情猖獗蔓延之际,响应所在单位领导的号召,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协助开展新冠疫情病例统计工作。对全国范围内,每日确诊、治愈和死亡新冠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入院诊断和治疗等情况进行数据提取和统计,重点整理不同临床分型新冠患者住院期间的中医药使用情况,分析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的作用与价值。期间,个人共整理新冠患者病例资料千余份,并于每日形成书面汇总材料,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药抗疫治疗方案的数据参考。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一名青年针灸科研工作者,感谢中国科协青托项目的支持,感谢中国针灸学会的信任,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景向红研究员和吴中朝教授的悉心培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托伴我扬帆起航,我辈定不忘初心,将中医针灸宝库继承好、发扬好,为“健康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