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托故事】青托人才:杜宇

日期:2022-03-25 12:37        来源:中国气象学会

杜宇,1987年10月出生;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动力学研究,专注于低空急流与暴雨、重力波和降水日变化。

培养期成长情况

项目承担情况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一项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二项

作为课题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发表论文情况 

发表第一作者/通讯作者SCI论文14篇

国际组织任职情况 

世界天气研究计划中国委员会(CNC-WWRP)成员和“交流与教育科学”工作组组长

获奖情况 

2021年-广东省气象科技奖杰出青年奖

2020年-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成长故事

非常荣幸能够在“青椒”阶段获得“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的资助。该项目不仅在项目经费上给我支持,让我能够自由探索我所感兴趣的国际热点科学问题,而且帮我创造了学术交流和合作的宝贵机会。特别是中国气象学会为我配置了强大的国内外导师阵容,在研究方向和方案上全方位的提供学术指导,使我逐步成长起来,在学术能力和学术影响力上得到提升。通过“青托”阶段的培养,我也很荣幸能够接着获得国家优青资助,步入下一个学术台阶。

经过和导师团队的反复讨论和沟通,确立了我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研究方向,特别是“立足华南,放眼世界”的基本思路。由于青托经费的高度自主性,我可以潜心来执行我的研究思路,不会受到具体科研任务的牵制和考核压力。线上线下和国内导师保持密切沟通和讨论。利用寒暑假时间,短期访问国外导师,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国际合作研究关系,吸取国外的研究经验,打开了研究视野。通过三年的努力,我不仅在华南暖区暴雨的机制上有所突破,提出来“双低空急流”的概念模型,被业务部门使用,而且在全球海岸的降水日变化传播上作出了理论性解释。在该项目支持下,我在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机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14篇,其中一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一篇入选JGR封面文章。在项目执行期间,我的科研团队也开始逐步组建,形成了一支团结奋进具有活力的小型团队,如今团队成员8人,包括博士后1人,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5人。

“青托”项目除开经费支持外,最大的特色是关注青年学者能力的培养,提高青年学者的学术影响力。在中国气象学会的支持下,我有幸作为共同执行主席参与召集和主持了2019-2021年三届的中国气象学会“青年科学家论坛”,提升了组织学术会议的能力,促进了国内青年学者的交流和合作。通过锻炼,我也开始召集AOGS等国际会议,参加多个国际会议并做特邀或者口头报告,不仅拓宽了科研视野,建立合作关系,也提升了我组织能力和学术影响力。

总之,在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学会、托举导师团队的支持和指导下,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提高了学术影响力,建立了广泛和学术合作关系,使得我有机会进一步得到国家优青的资助,继续一步一个脚印走好我的科研道路。感谢青托项目,在我科研事业起步阶段引导我,帮助我。我将继续努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我国气象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