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托故事】青托人才:聂冰冰
日期:2022-03-25 13:48 来源:汽车学会
聂冰冰,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清华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清华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16年至今在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任教,曾先后在德国欧宝汽车公司,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发中心,弗吉尼亚大学等开展研究工作。主要从事乘用车辆人员保护与运载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近五年发表论文49篇,主持研究项目12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任务等;获得美国、德国发明专利各1项。担任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SAE)行人安全分会主席、IRCOBI学会科学评审委员、国际汽车医学学会(AAAM)科学委员会委员等。入选中国科协第四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曾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教学成果二等项1项、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清华大学优秀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者等。
青年人才成长故事
清华大学 聂冰冰
在遇见导师这件事情上,我一直比较幸运。在国内、国外读书、访问、从事博士后研究的九年多时间里,导师为人温和,研究环境一直宽松舒适。2016年末,自己成为了一名普通的青年教师,以往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而今摆在面前的一系列问题是,团队从哪来,设备怎么买?
2018年,招收的第一名研究生正式入学了,开始组建小小的科研团队。2018年秋天获得青托资助,我与研究生讨论出了初步的方案:沉浸式交通场景试验,也就是通过VR等技术引入高逼真度的人车冲突危险场景,作为视觉刺激,诱导“行人”(志愿者)产生准真实的自然行为,从而分析其感知决策行为机理,再看如何应用于汽车智能防护。我们花了大半年时间搭建好了台子,试验终于开张了。行人损伤防护研究积累很多,但对于自然行为融合,之前可借鉴的研究并不太多,我与学生基本每两三天就讨论一次对试验数据的分析,重点锁定人车冲突里行人在感知到来车危险时的决策行为链条和相应的运动学。沿着这个思路,终于在2019年底比较明确梳理出了主线,长出一口气,持续辛苦了一年多的小团队也准备中场休息几天,再着手系统整理成果。
学生在家里的寒假还没过完,一场疫情突如袭来,将小团队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分割在了不同地方。数据可以用网络传输,没来得及带回家的工作电脑可以用快递寄回,但对许多解析的讨论,只能靠视频会议或者手写再拍照各种方式。把事情整理明白以后,终于进入写论文环节。学生之前没有很多科技写作经验,但我还是坚持用了学生写初稿、我修改、再写再改、再写再改的模式。我们曾一度全盘推翻了论文版本,另起一篇重新再写,第二个版本一共较大规模的修改了29次,终于在2020年8月投出了。
至此,我自己是很满意了。一是扎实搞科研,每个细节和数据都经得起推敲,相信结果不会太差。二是我们“顽强”地尝试了自主提出的想法,将人员保护领域里被动损伤研究向上游(人员决策机制)进行拓展,实现了研究本身的“独立自主”。三,也是最重要的,学生从一年级入学起,经历了极其严格的文献调研-提出想法-动手实施-无数轮迭代-成果整理发表这一完整的研究训练,这对于研究生的学术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体验和必经之路,也是“授以渔”的过程。结果没想几个月后,居然第一轮就收到了非常友好的评审建议,论文很快正式接收并上线了(Sci Rep 11, 3996 (2021))。论文上线后,受到了很多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和鼓励。
图:学生整理了这个研究过程的时间轴,引自博士生李泉在一次组会上的分享
图:来自汽车安全和损伤研究小同行的邮件
到目前,曾经一起讨论行人行为试验idea的一年级研究生已经是组里学风严谨、思路清晰、指导师弟有力的大师哥,Ciaran的一位博士生也一起加入了我们组从事博士后工作,我们曾经的mini团队在过去几年里一点点发展壮大。我们会继续在行为与决策这个研究主题上继续“一点一点向上爬”。
在科研育人的过程中,我其实是有一点困惑的:研究生初入组时,总是有一个本研转换的过渡期,需要知识上、经验上、状态上的重启与转换。用严谨一点的话说,就是“本研贯通”的培养有待完善。我认为这里面有两点问题,一是车辆工程教学的专业课里需要有更强的与基础理论课的关联,比如力学、数学,如何在车辆这一应用对象中得到了具体应用,“专业回归基础,专业又丰富了基础”(引自薛克宗老师),二是要有一些从本科向研究生的过渡训练,比如专业课环节设计。于是从2019年起,我决定着手筹建一门本科生的专业课《汽车安全》。
动手以后才发现,果然如许多前辈所言,教学本身是一个需要极大投入的项目。筹备了大约有两年时间,教学大纲几易其稿,每讲课件改了至少15稿,几乎调动了实验室所有学生帮助收集材料、反复查内容,给课件“找茬”等。也再次感谢青托的支持,我还动用了一部分经费专门给课程设计了教具和设备,并通过青托有了许多向行业专家请教、与同行老师交流的机会,中间也得到非常多的前辈的指导。就在这样高强度的备课和打磨中,2021年完成了完整的授课过程,参编了相关的专著,还在学校和学院支持下参加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得了一等奖、最佳现场展示奖、最受学生欢迎奖、最佳教案奖和最佳教学反思奖。
图:备课过程中对于细节的打磨
从学生时代开始,我还坚持在做一件事情:担任“双肩挑”辅导员。从学生身份发展到现在教师身份,我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入,如果说“本研贯通”是纵向的学术学业的精进,那么第二课堂就是横向的不同课堂的融合。这个横向课堂既是多样的,又是定制的。针对不同学生个体、群体的特点,可以是科创(尝试创新想法),也可以是体育(一起打球),可以是实践(走出去看看),也可以是劳动(每周打扫实验室),但都是服务于同学全面素质的成长。车辆工程学科有一个特点,就是产业快速发展中本就有很多亮点和吸引人的故事。思政并不是给学生灌输大道理,而是用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去交流,让学生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热爱和光芒。
2021年,我们学院的本科生在全校挑战杯科技竞赛中再次捧杯,学生实践中拓展加入了汽车博物馆,参观自动驾驶示范区等环节,在学生当中产生了很好的激励效应,也影响了他们在课题选择、职业发展中的一些想法和决定。其实,这也是汽车产业发展的红利。我总是希望,通过课程学习、专业成长、全面素质的培养,学生们不仅有充满好奇的眼睛,还能有向往科学之美的灵魂,并通过具备专业能力的双手,在未来,在一些真正有差距的地方,做出有创造力的东西。在这一个目标或是理想上,我和学生们是一致的,也一直都在一起。
时间飞快,转眼到了青托结题的时间。回首这三年,这个支持在潜移默化地帮助我成长。努力地培养学生,也在与学生互动反馈过程中一起成长,做好教学,做好学术,做好各方面的服务。另外还有一点小福利:“青托”本身就是一枚让人骄傲的标签。在学术会议等场合,经常和兄弟院校的其他“青托”老师一起交流,释放作为青年老师的压力,又转身继续蓬勃地投入到教学和研究里。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强调“三要”:要成为大先生;要研究真问题;要坚定信念。这也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的最高理想。在向着这个理想努力路上,非常感谢中国科协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给予的支持和宽松高效的环境。我想,这提供的不仅仅课题经费的帮助,更有对于学术方向的认可,对于研究探索的包容,以及同行交流过程中的同辈激励。希望自己和同辈们砥砺前行,一起向未来,用更好成绩来回馈这些成长道路上的关照和帮助。